景顺长城研究精选股票A为股票型基金,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,该基金资产配置:股票占净值比90.22%,无债券类资产,现金占净值比10.75%。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:
毛主席曾早早表明: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”
1999年,中哈签署了有关两国边界的联合公报,勾勒出一段历史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。
简述铁列克提事件,仅需30字:1969年,中苏边境冲突中的一场,苏联最终控制争议地区。
1969年8月13日,我边防巡逻队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,遭苏军坦克装甲队及空中力量火力攻击,激战5小时,我方全员壮烈牺牲。这一事件成为整个1969年中苏冲突的高潮。
几个月前,乌苏里江中方岛屿陷入枪炮声。夏季枯水期,可步行至中国江岸连成一体,即“一战成名”的珍宝岛。
展开剩余93%珍宝岛,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,即便根据现代国际法判断,也明确确认其为中国的领土。然而,从1968年底开始,苏联边防军开始频繁在珍宝岛登陆。
关于中苏冲突的原因,不可避免地与历史上的一些条约有关。在1964年的中苏谈判中,苏联曾经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,但在几年后,他们却反口称“达曼斯基岛”为他们所有。
很快,苏联采取了行动,一些装甲车和卡车频繁出现在珍宝岛,苏联军人与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发生冲突,甚至拦截和殴打。
1969年2月7日,苏军竟然开枪挑衅。中国一直保持克制,但在这一刻,不再容忍。
在1969年3月2日、15日和17日这三天内,珍宝岛爆发了三次武装冲突,双方都有人员伤亡,而苏军损失较大。
根据相关资料,苏军伤亡150多人,有17辆坦克和装甲车被摧毁,中国还缴获了一辆T62坦克。
3月2日的武装冲突后,中国提出了强烈抗议。然而,苏联却在国际舆论上发布了对中国政府的抗议,声称珍宝岛是他们的领土,指责中国侵犯了苏联的领土。他们试图在国际上向中国施加压力。
同时,苏联国内媒体也纷纷“报道”这一事件,宣称“中国越界”、“挑衅、袭击苏军”,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响,甚至导致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受到“抗议”。
传统学术界普遍认为,随后发生的新疆铁列克提事件是珍宝岛冲突的余波。苏联选择的这一边界地段当时被认为是“偏僻之地”,防守力量相对较弱。
根据相关资料,苏军入侵铁列克提地区时有300多人,而袭击我方边防巡逻队的人数只有30多人。因此,学术界将其定义为“一场军事报复行动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珍宝岛事件后,苏联还两次发动“挑衅”,一次在新疆,还有一次在黑龙江的八岔岛。前者导致苏军伤亡,我方无人员伤亡,而后者苏军失去了一艘巡逻艇。
铁列克提事件发生后,时任苏联国防部长曾建议对中国实施“外科手术式核打击”。
有外媒报道称,1969年8月18日,苏联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官员询问美国专家:“如果苏联真的袭击中国的木亥设施,美国会有何反应?”美国给出的回答暗示这可能是一种“试探”。
苏联媒体在当时更加积极地进行宣传,特别是在1969年8月28日,《真理报》刊登了一篇文章,其主旨竭力将中国描绘成全球的威胁。文章强调,在拥有最先进技术、致命武器和现代化军事手段的条件下,任何大陆都无法幸免于战争的威胁。
正是在这一天,中共中央发布了强化备战的命令。值得注意的是,周恩来总理平时有一个写下每日工作日程的习惯,但从1969年10月20日开始,他的工作台历变得一片空白,一直持续到来年的2月。
面对这种紧张的局势,毛主席曾经说过:“他们一定要打,我们奉陪到底。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打出来的。”
回顾当时的技术进展,中国在黑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:
1960年,成功研制了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。
1964年,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。
1966年,首次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。
1967年,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爆炸实验。
这并非是中国第一次面对外部威胁。早在1950年,面对广泛的国际指责,中国就曾经遭受到“威胁”。1955年,当中国解放军占领浙江江山岛后,再次遭到了威胁。尽管其他国家表示反对,但这种紧张局势并没有进一步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一年,中国做出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定。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,标志着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,这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。
在这一天,美国总统授权白宫发言人对一起事件进行了表态,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。
在同一年,中国再次面临新的“威胁”。
进入1969年,8月28日,《华盛顿明星报》在头条位置发布了一篇报道,声称:“根据可靠消息,苏联计划对中国多个地区,包括军事基地(如酒泉、西昌等发射基地)和重要城市(包括北京)进行某种致命打击。”
然而,外界对真相的了解被埋没在那些故意制造的舆论中。值得注意的是,苏联在1960年挑起了首次边境事件,地点位于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,并在1962年4、5月引导了超过6万中国公民越境逃往苏联。
此后,苏联频繁制造麻烦。从1964年10月开始,一直到1969年3月,苏联在中苏边界制造了高达4189起事件。他们的底气来源于1963年至1966年间与苏蒙两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,苏联开始向前推进前哨,使其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,并在中苏边界不断加大军事压力,不断增兵。然而,这在中国看来是否能解读为友好之举值得商榷。
同时,苏联国内出现了“配合”的声音,并将中国历代皇帝描绘为掠夺者。1964年9月15日,在苏联领导人和日本议员的电话中,他们将苏联的领土定义为“历史形成的”,但在讨论中国领土时却称中国历代皇帝是掠夺者。
1968年1月,苏联在中苏边界发生了第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,苏军在中国的七里沁岛上用装甲车冲撞和碾压当地居民,造成4人死亡。
接着发生了珍宝岛事件。3月29日,苏联一边表现出外交解决问题的姿态,一边在中国境内深处进行射击。当时两国媒体大篇幅报道中苏冲突和备战,而苏联的声音更加咄咄逼人。苏联在中苏边界驻扎了百万军队,还威胁要给予摧毁般的打击,中国国内自然也积极备战。毛主席在当时提出了“四个准备”,包括准备对方大打、早打、常规打,以及最坏的准备。面对苏联不断升级的军事压力,中国早已有了备战的心理准备,到1969年全国更是进入了“临战状态”。
那时,许多企业开始转向军工生产,大量工厂搬进了山区,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大城市开始挖掘地下工事。
1969年7月在八岔岛发生的事件,是全体中国人民捍卫祖国领土的最生动例子。后来苏联才了解到,他们所面对的并非中国军人,而是中国的“农民”,他们并没有使用特别高级的武器,仅凭手榴弹和手雷就重创了苏联潜艇。这些中国“农民”(知青)虽然没有实战经验,但凭借“敢打”的信念,成功捍卫了祖国国土的安全。
中国一直对苏联的行为保持高度警觉,特别是在国庆临近之际。为了防范潜在的苏联突袭,全军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。在北京附近的几个机场,所有飞机都被紧急疏散,并设置了各种障碍物。当时有人提议放掉密云水库的存水,但这一建议遭到了总理周恩来的反对。
密云水库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的工程,在建设过程中,他曾开玩笑说这个水库就像是北京百姓头上顶着一个水盆,如果质量不好,等于把北京的百姓都给浇湿了。
在7月11日,总理收到一份名为《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》的书面报告,其中包括四位老将对当前中苏形势的评估。尽管当时一些人感觉"大战即将爆发",但四位老将并不认同这种观点。他们的判断基于中苏两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——美国。
这份报告从全球形势的角度出发,对中苏冲突进行了分析。四位老将使用了一些矛盾对比,最终得出结论:“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期内,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的可能性都还不大,不论是单独一个国家,还是联合作战。”
与此同时,苏联外长在莫斯科做报告时延续了之前的“作战”论调。然而,两周后的7月26日,中国驻苏代办却突然被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约见,提出要举行中苏高级会谈。
这一事件被视为一个“信号”,在四位老将看来,这正是印证了他们的判断。然而,到了8月13日上午,苏联军队再次在中国境内制造了一起流血事件,事态似乎加速朝着很多人预期的方向发展。
尽管如此,四位老将的观点没有偏离。他们一致认为,苏联不会发动大规模的对华战争,但中国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。因此,全国上下开始全面备战。
中国的备战丝毫不是仓促之举,而是在苏联领导人否定中国领土主权的同时就已经开始。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,自1965年中央批准的“三五”计划实施以来,国防建设被确定为基本方针之一,中国的经济建设不再仅仅围绕“吃穿用度”,而是转向了更为综合的备战状态。
当然,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对抗苏联的备战,因为当时国际形势确实非常复杂,中国西南方向也存在战事。然而,从1964年开始,中苏冲突逐渐明朗化,所有的“准备”更多地是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潜在“威胁”。
中国新中国成立的头20年里,经历了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和威胁,而光是翻阅历史文献并不能全面了解这段时期的艰难经历。
1956年,毛主席在《论十大关系》中曾强调:“在当今世界,我们必须拥有某些东西,以免受到欺负。”
从1964年开始,当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时,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,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成为维护尊严的必然选择。
积极备战的中国更是坚定了自主发展的决心。1969年10月4日,一则新华社报道再次震惊了世界:“1969年9月29日,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氢弹爆炸。” 此前几天,我国还成功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。
外媒此时又“揭秘”:在9月10日,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成员就中苏冲突向美国代表表达了一番看法,“就军事实力而言,苏联显然具有绝对优势。如果中国对苏联的敌意持续下去,一些事情将不可避免。”
在中国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时,苏联甚至拒绝出动空中力量支援志愿军,强调自己的“实力强大”。
从珍宝岛事件开始,尤其是在八岔岛事件后,苏联开始全方位制造紧张氛围,似乎非动用某种力量不可解决当前冲突。有趣的是,苏联似乎特别喜欢将美国牵扯其中,这被中央领导层看得很明白,但当时的气氛似乎只剩下战争。
如果有兴趣,可以查看当时全国主要报纸于9月17日的报道,感受当时的备战情绪。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整版刊登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口号》,其中第二十二条口号中提到:“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!”
尽管当时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反击能力,但与某些国家相比,差距仍然很大。苏联在公开场合多次刻意渲染这一点,外界自然对苏联是否会采取“外科手术式”的打击充满猜测。
四位高级军事领导紧急提交报告,他们认为苏联最终无法下定“政治决心”,指出苏联虽然做了军事部署,有开战打算,但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,更是一个关系到“生死存亡”的重大问题。
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的同时,中苏高级会谈也屡次进行,显示苏联一直在探索中国的意图。这说明什么呢?苏联必须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,因此之前美国的“试探”论断是相当准确的。
中国一直在保持克制,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,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他人在国土上肆意妄为。中国的积极备战并非形式,而是通过氢弹爆炸试验向世界展示,中国有能力付诸实践。
在“战争即将爆发”的紧张时刻,一则新华社报道突然传来:中苏两国将于1969年10月20日在北京进行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谈判,以解决中苏边界问题。
这一时刻的戏剧性转变引人瞩目。苏联此前一直高调喊出战争的口号,然而最终却选择了谈判,似乎是在放弃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,正如四位老将一开始所指出的,看似是中苏之间的冲突,实际上却牵扯着中美苏三国的关系。
毛主席早在珍宝岛事件后就洞察到这一点,他曾在那个时候说过一句话:这可给美国出了一个难题。
类似于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名言:“没有永恒的朋友,也没有永恒的敌人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” 当时中美关系虽然紧张,但美苏关系更为紧张,于是美国不得不在这个时刻做出选择。据相关资料显示,在中国紧张备战的时刻,美国总统尼克松紧急召开国防会议,认为应该阻止中苏之间的战争。然而,如果战争真的爆发,那就是中苏两国的事了。
苏联显然也深谙其中的利害关系,那么为何他们之前会在中苏边境驻扎百万军队,甚至威胁动用某种致命武器呢?这需要回溯到历史的某个时期,他们曾经通过这种手段逼迫清政府签署一份又一份的不平等条约。
随后再次采用这种手段,难道不就是当年的翻版和升级吗?他们是否认为手握某种武器后,中国人就会畏惧呢?
然而,中国人从未畏惧过。1945年8月9日,《解放日报》报道了广岛被炸的消息,标题为“所有生物被烧死”,毛主席读后认为过于渲染这一事件,是“长他人志气”。他不仅批评了当时的报社社长博古,还批评了负责编辑。
在第一时间,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武器可能成为威胁中国人民的工具。在1954年与赫鲁晓夫的一次会谈中,毛主席提出苏联是否能够提供相关帮助。
中国的“不怕”态度自然也给苏联带来了一定的“压力”。在权衡利弊之间,苏联最终选择了放弃战争。苏联难道不担心吗?这有点像三角平衡原则,失控的代价更为巨大。
因此,就出现了这种看似“矛盾”的现象:一方面咄咄逼人地宣称“要动用某种武器”,另一方面却选择通过谈判,试图在“施压”中让中国“听话”。然而,在谈判中,双方却选择了回避边界问题的争议。与此同时,中国则选择在珍宝岛问题上采取了主动。
国家之间的边界问题一直是最为敏感的议题,珍宝岛冲突彰显了中国的坚定立场。除了强调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外,中国还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努力争取外交主动权,以在变动中的全球舞台上确立自己的话语权。
随后,中苏展开了漫长的边界谈判,期间因为翻译问题产生了不少笑话。有一次,中方代表使用成语“不要得寸进尺,得陇望蜀”来回应对方,结果苏联代表回应说:“我们对甘肃和四川没有领土要求。”
这一谈判一直延续到1991年。在5月16日,中苏签署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国界东段的协定》。
补充协定于2004年10月14日签署,为曾经颇具争议的边界问题画上了句号。然而,此时与中国签署协定的已经是俄罗斯联邦。
自1858年签署的《瑷珲条约》起,到1911年的《满洲里条约》(虽未正式签署),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,中国失去了1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
随后的40多年,新中国花费了大量时间努力收回流失的国土,其中黑瞎子岛也成功收回一半。
当时,苏联曾对中国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,动用了百万大军并进行核试验,据说耗费了300亿美元。然而,最终的结果如何呢?
当时中央的明智决策是值得赞扬的,不仅要维护国家尊严,还要创造有利于国际生存条件。几十年的发展验证了这一基调,自强才能不息。
在建国初期,中国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在追随他人的脚步。然而,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,从追随者逐渐成为领头者。这期间的努力是几代人的接力,更是中国人对祖国的献礼。
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经历,如果被沉寂,只会成为过去。但如果能够尊重和正视这些经历,它们将激励后来者。
在历史中高杠杆股票,许多曾经得意洋洋的当事人往往并非最终的赢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